成都作为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曾经遍布河流,水网蓬勃。那时的古成都,城外两江围绕,城内金水河、御河穿城而过,城内外沟渠纵横,河、湖、塘、堰、池等星罗棋布,可媲美江南水乡。
13世纪马克·波罗见到成都水上繁荣之情形,恍然以为见到“东方威尼斯”。这一点,单单从地名就能如实反映,《华阳国志》纪录:“蜀江众,多作桥,故蜀立里多以桥名。
"据不完全统计,成都以桥命名的街道有四五十条,而以河、塘、池、沟等水系有关联的街名靠近100条之多。到现在,曾经的“东方威尼斯”不在了,那些漂亮的河流、湖泊、池塘、桥梁……早已消失在历史的滔滔长河里,空留地名。金河街唐宣宗大中七年(853)白敏中任西川节度使时,疏浚内江,由城西南角入城。取五行里西方庚辛金,金生水,名金水河,简称金河,街从河名。
在70年月因修建防空洞,金河被毁,街名未改。俯拍这一片区,金河路就在其间金河路街北的成都军区后勤部幼儿园旧址是一座很稀有的西式修建,这里最早是川军旅长杨敏生的公馆。1918年被日本驻渝领事馆强行在成都的办公场所,遭到成都人民的强烈抗议并捣毁。
1931年革新重建,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1990年金河路成都军区后勤部幼儿园(图据《成都街巷志》)金河路和小南街口的“努力餐”餐厅不仅是著名的川菜馆,也是成都市重点文物掩护单元。1929年5月30日,车耀先在三桥南街南口开设餐厅,于1983年迁到金河路,仿其旧貌重建。
名字取自孙中山“革命尚未乐成,同志仍需努力”的名言,是其时革命人士秘密运动的重要据点,也是革命刊物《高声》的编辑部和刊行所。“努力餐”面向公共,物美价廉,深受接待。车耀先聘请名厨何金傲(曾任朱德厨师)为首席厨师。
店里的特色“生烧什锦”是老黎民都知道的名菜,特制的大肉饺子则是非黄包车车夫不卖,还推出过大米里加入肉粒、笋粒、豆类的碗蒸“革命饭”。上世纪40年月的“努力餐”(图据《成都街巷志》)玉沙街因为临着唐代的解玉溪,有玉器作坊,取溪水夹带的硬泥沙解玉,故名玉沙街。此外,白家塘、王家塘、子龙塘、均是解玉溪干枯后留下的池塘。民国时期川军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刘文辉的公馆就在玉沙街今天新华宾馆的位置,是一处西式气势派头的庞大修建,还可以放影戏看。
1991年玉沙路旁边的老屋子群落(图据《成都街巷志》)1949年12月11日刘文辉在彭县起义,迎接解放。国民党为了抨击,在12月13日深夜攻打并炸了刘文辉公馆,将其洗劫一空。新中国建立后,刘文辉将公馆捐给国家。
经由修缮之后,新建的西南民族学院在玉沙路刘文辉公馆里正式建立并开学,有24个民族的500多名学生。一直到1956年4月,西南民族学院才迁往武侯祠外新建的校园。
半边桥街在人民公园的东南方有一条半边桥街,清代时这里是大城和满城的接壤处,金河今后流过,这也是现存金河上的桥梁地名里最上游的。人民公园东南方就是半边桥街清代为了守卫满城的宁静,在半边桥下的金河中设有水栅栏,此桥成了已往能够通航的金河水运终点码头,这四周是十分热闹的小型码头商业区。《锦城往事竹枝词》写道:“半是少城半大城,铁栅跨河满汉分。流向三桥输炭米,蜿蜒直到水东门。
”上个世纪90年月的半边桥南街(图据《成都街巷志》)民国时期半边桥街上主要前店后坊的皮鞋店,有老成都最著名的“前进”皮鞋店。这条街上还泛起过几家颇有名气的观光,好比郭朝华匹俦建立的“伉俪肺片”;廖永通建立的“痣胡子龙眼包子”;清真食品店“王胖鸭”……写着写着就要流口水了。东、西御河沿街 明初,康太监奉旨入蜀为朱椿修建蜀王府(皇城)。
在其周围,挖土筑城,疏导河沟,外通金河,内连摩诃池,河面甚宽,制作皇城时,可运木料砖瓦。王府既成,内廷生活所需。
可由船运入,此即御河。明亡藩废,清代三百年,王府改为考举人的试场——贡院,水道淤塞,迫近御河的街道,称御河沿街。1933年,四川军阀混战时成都市内发生巷战,西御河沿街民房被枪击后的弹孔(图据《成都街巷志》)东御河沿街和西御河沿街,即是御河北面的街道。
在今天的舆图上看,两街相连处于骡马市下,中距离着一条人民中路。旧时御河建桥十座,各有美称,如平安桥街,至今仍存一座“平安桥天主教堂”。
现今桥废河干,倒是连街名也改了,变为平安巷。坐落在西御街的成都市博物馆,一年四季都人山人海水碾河水碾河的得名同于字面,即已往此处的小河上,有一个水碾。小河由府河的分流与沙河的分流配合汇成,水碾从清代开始,一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后仍然在使用。在没有电动的钢质碾磨之前,成都有许多水碾,《成都通览》所纪录的“成都至近城水碾”就有11处。
现在水碾河路四周的Ibox已成为潮水青年的打卡圣地开国后,这里是成都东郊工业文明的见证者。1958年,这里建成了一座成都代表性的雕塑——《建设者》。厥后为了交通生长,雕塑迁到了沙河成都工业文明博物馆前。而随着都会规模的扩建,两旁的修建越来越多,水碾和水碾河都不复存在,只留下了这个地名。
雕塑建设者在水碾河街中心花园举行完工仪式(图据《成都街巷志》)青石桥青石桥旧名龟化桥,乃跨金水河的八桥之一,历史悠久,早在五代时就有纪录。《华阳国志》载,青石桥在宋代还是我国官方木版刻书的发祥、集散之地。历经几朝几代,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重建,桥身以红砂石为质料,桥面选用岷江木筏运来的最能经受车轮碾压的岷江青石构建。
上世界90年月的青石桥市场(图据《成都街巷志》)在四川保路运动中,同志军今后街出发,攻进督院。清代末年,外国洋行进入成都热闹了一阵,消灭后冷清多年,桥亦不存。
本文来源:威尼斯官方网址下载-www.iclin-med.com
Copyright © 2009-2021 www.iclin-med.com. 威尼斯官方网址下载科技 版权所有 备案号:ICP备71077968号-7